委托的含义是什么?
委托是一个汉语词语,指将事务交由他人或机构处理。其核心特点如下:
基本含义
委托的字面含义是“托付”,即委托人因信任而将事务交予受托人办理。例如,甲委托乙代为签订合同,乙需按甲的要求完成。
在法律层面,委托关系的成立需明确委托事项、权限及责任,受托人的行为后果由委托人承担。
特点与应用
适用范围广:涵盖日常生活(如委托朋友代取快递)和法律事务(如委托律师代理诉讼)。
形式灵活:可口头或书面约定,但重要事务通常以书面合同明确双方权责。
与代理的区别:委托强调事务处理,代理则侧重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。

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区别有哪些?
角色定位
委托人:指需要他人代为处理事务的自然人、法人或组织,是委托关系的发起者。例如在诉讼代理中,当事人即为委托人。
受托人:指接受委托并实际处理事务的民事行为能力人,在授权范围内以委托人名义行事。例如律师接受案件代理时即作为受托人。
责任划分
委托人需对受托人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承担法律后果。例如受托人根据委托签订合同,合同效力直接约束委托人。
受托人仅在超越权限或存在过错时承担责任。例如若受托人擅自超出委托范围造成损失,需自行赔偿。
法律义务
委托人需支付必要费用及报酬(如有偿委托),并承担受托人行为的法律后果。
受托人需忠实执行委托事务、亲自处理(除非另有约定)并向委托人报告进展,同时不得谋取不当利益。
权限与行为限制
委托人可选择特别委托(限定具体事务)或概括委托(全权处理事务)。
受托人须严格在授权范围内行动,否则可能构成无权代理。例如民法典第925条规定,超出授权的行为需委托人追认。
(责任编辑:)